交汇点讯 “七溪流水皆通海,十里青山半入城。”虞山高卧、曲水经流、山水相和,常熟市多样的地貌和生境承载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。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、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之一,常熟湿地总面积近3万公顷,有多达4000个湿地。这些湿地大小不一、错落有致,正如颗颗绿色宝石。5月26日,“生物多样性之美——‘湿’意盎然的生态答卷”网络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江苏常熟市,沉浸式体验“湿地之城”的动人风光,探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常熟提供了哪些生态样本。
【资料图】
走进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,河湖相连,芦苇密布,水与芦苇构成了一个辽阔、曲折又清香的水上迷宫,称为“芦苇迷宫”。乘坐摇橹船,踏水而行,穿过层叠的芦苇,船工带领着游客们缓缓驶入湿地的深处。“大家沿途看到的杉木桩是我们的生态护坡项目。”常熟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君介绍道,“通过将大约3米长的杉木桩沿着河岸并列打入河底,不仅能起到保护堤岸、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,还能间接增强水体的自净功能,为湿地植被的自然恢复留出空间。”
据了解,起初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较为单一,以林木和芦竹为主。近年来,公园愈发重视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和营造,在保留浮叶植物生境之余,还通过水生植物种植、浅滩构建、捆扎芦竹浮岛制作等方式,丰富鸟类栖息地类型,完善了湿地生境。曾经面积只有150亩的芦苇荡,如今已扩大到6000亩,形成了“芦花放,稻谷香,岸柳成行”的特色秀美风光。
“快看,那里有一只灰色的鸟,好像是牛背鹭。”“树丛里有一大群白鹭,窝里还有一堆小雏鸟。”都说生态好不好,鸟儿最知道。据最新统计,公园内的野生鸟类记录已达到157种,占江苏省鸟类的33.6%,比试点建设前增加了88种。每年冬季,都会有数万只鹭鸟和雁鸭来此觅食栖居。
“垒起七星灶,铜壶煮三江,摆开八仙桌,招待十六方……”风吹芦苇荡,泛舟于湖上,京剧《沙家浜》至今仍旧传唱不绝。依托于沙家浜芦苇荡深厚的红色资源和丰富的湿地生态资源,同时融合民俗、文化、历史、革命、生物、探秘、拓展等多种元素,将现有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,走出了一条“红绿结合,永续发展”的创新之路,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湿地生态新名片,实力践行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生态理念。
尚湖位于常熟市的城西一侧,相传因姜尚太公避纣曾隐居在此垂钓而得名,公园内湿地遍布,鸥鹭翔飞,一年四季有近百种禽鸟来此处栖息,是首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。十里青山半入城,万亩碧波涌西门,一山一湖为这座古城平添了千种风情。“尚湖与十里虞山相映成景,形成浑然一体的虞山尚湖风景区。总面积42平方公里的风景区,既是常熟山、水、城独特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,亦是常熟历史、文化和环境个性的承载主体。”工作人员讲解道。
以尚湖主体水面为核心,尚湖风景区内建立了以荷香洲、钓鱼渚、桃花岛等七个自然景观为主,植物造景为辅的洲、岛,形成湖中有岛、岛中有湖的独特景观。在这独特的景观之下,尚湖还拥有丰富的生物种群。据介绍,尚湖现有树木2万余株,花卉80多种,鱼虾蟹贝90多种,鸟类89种,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中华秋沙鸭、黑鹳、白鹳、天鹅、鸳鸯等,更是被称作“鸟禽乐园”。
不仅如此,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形态风貌,姜尚文化区、纪念钱谦益与柳如是的拂水山庄等人文景点也应运而生,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打卡研学。
“经过多年保护式开发与利用,尚湖风景区已经成为集生态、科普、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湿地景区,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、营造优美人居环境产生了巨大效益,并以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成为江南旅游度假基地。”工作人员说。
(部分图片由常熟市委宣传部提供)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